国庆档第一天,《志愿军3》以9000万单日票房强势登顶,俨然一副“档期冠军”的架势。
然而好景不长,上映第二天起,影片票房连续5天暴跌,单日跌幅高达数百万,最终被檀健次主演的《震耳欲聋》反超,连冠军宝座都没捂热就丢了位置。
更讽刺的是,同期上映的“老片”《731》凭借稳定输出,上映15天后竟重新夺回日冠,累计票房冲破16亿,预计最终冲击25亿。
而《志愿军3》的预测总票房仅剩6亿,相比前作《志愿军2》的12亿直接缩水一半,甚至不如系列首部的8.6亿。
这一跌宕起伏的票房曲线,暴露了影片的致命伤:高开低走的势能不足。
尽管题材贴合国庆档,但观众似乎不再为“主旋律”三个字盲目买单。
《志愿军3》在口碑上其实并不拉胯。
豆瓣7.3分的评分不仅是系列最高,也是今年国庆档新片中的榜首。
观众评价清一色称赞“三部曲最佳”,甚至有人感慨:“陈凯歌终于摆脱《霸王别姬》的阴影,用实力证明了自己。”
但问题在于,好口碑没能转化成票房动力。
对比前作《志愿军2》评分虽低却斩获12亿票房,今年《志愿军3》的“叫好不叫座”成了行业悖论。
业内分析认为,这一反差源于三大矛盾:
题材疲劳:同类主旋律作品扎堆(如《长津湖》《志愿军》系列),观众对“战争+谈判”叙事模式产生审美疲劳;
流量反噬:陈飞宇作为“隐形男主”戏份过重,被批“历史片拍成粉丝电影”;
宣发失误:影片前期因“小丑造型海报”引发争议,被指消费历史悲剧。
《志愿军3》的失败,背后还藏着一段“家族生意”的争议。
陈凯歌自编自导,妻子陈红担任出品人,儿子陈飞宇不仅是主演,戏份甚至超过黄继光等历史英雄的刻画。
观众吐槽:“杨根思等真实英雄几笔带过,陈飞宇的角色却全程高光,这到底是献礼片还是‘捧儿子’? ”
这种“举贤不避亲”的操作,直接触怒了历史题材的核心观众。
相比之下,《长津湖》之所以能创下57亿票房神话,恰恰因为其聚焦群像英雄,而非个人光环。
而《志愿军3》中吴京被替换为李晨,阵容降级进一步削弱了观众缘。
今年国庆档的惨淡,并非《志愿军3》一部电影的困境。
13部新片扎堆上映,总大盘却同比缩水近三成。
成龙《熊猫计划2》临时撤档,古天乐主演的《风林火山》票房仅649万,连成本零头都未能收回。
影院经理无奈吐槽:“上午场上座率不足10%,爆米花销量跌了三成。”
这一现象折射出市场环境的深层变化:
观众理性化:不再为明星阵容或大制作盲目付费,更看重内容诚意(如小成本战争片《冲锋》靠还原历史细节赢得好评);
档期红利消退:国庆档曾诞生《长津湖》57亿神话,但如今类型同质化严重,观众选择更多元;
流媒体冲击:头部电影若缺乏独特体验,观众宁愿等待线上播出。
《志愿军》系列总成本高达15亿,按照票房分账规则,需至少40亿票房才能回本。
然而三部曲总票房仅约26.6亿,意味着投资方可能血亏。
对比吴京《长津湖》单部57亿的成绩,陈凯歌的“三部曲”战略彻底失效。
有业内人士尖锐指出:“《志愿军》的失败,是旧时代电影逻辑的崩塌——以为大导演+大题材+大投资就能稳赢,却忽略了观众早已进化。”
尾声:主旋律电影的明天,该往哪走?
《志愿军3》的溃败,给行业留下一道思考题:当爱国情怀与商业计算捆绑,当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失衡,观众还会为什么样的主旋律买单? 有人建议回归“小切口、深挖掘”的叙事,有人呼吁告别流量明星依赖症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若继续透支观众信任,即使是最红的主旋律,也终将褪色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炒股入门知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